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物传记之历代美男子系列

来源:花图问答

历史的花荫下,站成一道又一道绝美风景的,

不只倾国倾城的美女,还有风华绝代的美男。

独孤信

——侧帽风流独孤郎

       独孤信——本名独孤如愿,鲜卑族,北周云中(今山西大同)人,西魏八大柱国之一,父为领民酋长,其形风度翩翩,好自修饰服章,美仪容且善骑射,好文风,雅有奇谋大略,但性薄情。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六镇之乱爆发,独孤信率部落入政府军,与贺拔度等人同斩叛将卫可孤,此一战扬名。后为尔朱荣提升为别将,因战功卓著,先后出任荆州新野镇将、防城大都督和武卫大将军,后“辞父母,捐妻子”追随皇帝西入关中投向宇文泰,期间在长安历职显贵,身居数要职,但心恋故园。大统三年(公元537年),随宇文泰出征东魏,用兵如神,得胜后被封河内郡公。后因宇文泰担心其功高盖主,在朝中联众排挤独孤信,逐渐架空其权利,公元556年,大冢宰宇文泰去世。隔年,独孤信被逼令自尽于家。其女有三是北宋、隋和唐的皇后,可谓家有三凤,幼女独孤伽罗是古代“女权主义者”,反对一夫多妻,在嫁给杨坚时,让其发誓:“唯皇后当室,旁无私宠。”

传记:

     《清平乐》词中:“侧帽风前花满路”,就用了独孤信侧帽风流的典故。传他少年时,一日在城郊游走,湖边柳丝拂歪了他的帽子,既让坊间风流人士争相效仿其侧帽风流,成为那年春光中最靓丽的一道风景,惹得满城百姓争相观看,因此“侧帽风流”也成为后世翩翩公子的代名词。

慕容冲

——那一场倾国倾城的凄艳荣幸

       慕容冲——西燕威帝,鲜卑人,小字凤皇,为“五胡十国倾国倾城第一人”,五胡十六国前燕帝慕容儁之子,前燕帝在位时被封中山王、大司马。其十二岁时前燕灭,被俘,因貌美与其姐清河公主被苻坚纳入长安后宫,忍辱三年后,王猛力谏被送出宫,建元二十年(公元384年),慕容垂于河北叛变,时任平阳太守的慕容冲拔剑响应,兵败投奔其兄慕容泓,后谋臣因不满慕容泓治军苛刻而杀之,立慕容冲为皇太弟,公元385年,即位于阿房宫,改元更始。后亲率十万大军兵临长安城下,战争持续大半载,苻坚逃出长安以避难,两月后被姚苌缢杀于新平佛寺,长安城破,慕容冲下令大举屠城,长安一时成为人间炼狱。公元386年,在朝堂上被左将军韩延刺杀,变军拥立将军段随为燕王,慕容冲其后被谥为威皇帝。其有一子慕容瑶,在西燕军东归鲜卑路上曾一度被扶为西燕帝,但很快被杀。慕容冲短短数二十载的人生,如白驹过隙,但其轰动之大把江南美女都比将下去,道教传其为凤凰星君犯错被贬下凡受劫,佛教称其为修罗玉面,剑指长安。

传记:

    《晋载记第十四》——初,坚之灭燕,冲姐为清河公主,年十四,有殊色,坚纳之,宠冠后庭。冲年十二,亦有龙阳之资,坚又幸之。姐弟专宠,宫人莫进。长安歌曰:“一雌复一雄,双飞入紫宫。”

韩子高

乱世的血雨腥风,绚烂不朽的生命

——一段华丽而苍凉的传奇

      韩子高——原名蛮子,出身微寒,南朝时期会稽山阴(今绍兴)人,陈朝著名将军,中国古代美男之一。为人忠肝义胆,轻财礼士,待人甚厚,其一生为主尽忠,以报知遇之恩。侯景之乱,于建康城遇吴兴太守陈蒨,招为近身侍卫,改名子高,先讨杜龛,后伐张彪,立下赫赫战功。陈永定三年(公元559年),陈蒨即位,封右军将军,隔年封文招县子爵,于公元561年出征讨留异,子高一人骑马杀入敌阵,伤项之左险毙命,因平留异之功,被授假节、迁贞毅将军、东阳太守,后因伐陈宝应而进爵为伯,隔年征为右卫将军,至京都镇领军府。陈天康元年(公元566年),陈蒨病死,期间权倾天下的韩子高并未起逆谋之心,反而急欲退出权利中心,同年废帝伯宗即位,子高移营驻兵于新安寺,但他的退让并未平息陈顼的猜忌之心,隔年以谋反罪赐死,时年三十岁。陈蒨与韩子高,这对君臣,彼此间毫无猜忌,肝胆相照,被后世一直传为佳话。

传记:

    《艳异编》如此形容韩子高:“容貌艳丽,纤妍洁白,如美妇人。螓首膏发,自然峨眉,见者靡不啧啧。即乱卒挥白刃,纵挥间噤不忍下,更引而出之数矣。”

    《陈书》中的韩子高:是一个颇有胆识及将才的美男子,自从追随临川王以后,对主子恭敬有加,忠诚不贰,勤于侍奉,常执备身刀以保主子的安全。韩子高的步步升迁并不是靠他的色相,而是凭借他稳扎稳打、卓越超群的累累战功。

兰陵王

烈焰如陈酿入翁,烈烈酒香带来直击人心的沉醉

——面具背后的无限悲情。

      兰陵王——本名高肃,又名高孝瑾,字长恭,现河北景县人,南北朝北齐皇室子弟,文襄帝第四子,身世成迷,不得母氏姓,传乃文襄帝一次外出打猎避雨与尼姑庵一貌美女尼有情后所生。其宽厚仁慈,洁身自好,面柔心壮,音容兼美且骁勇善战,甚得军威,其妻是当朝名门望族荥阳郑氏之女,乾明元年被封徐州兰陵郡王,又称兰陵王,后因种种战功被封为:巨鹿郡、长乐郡、乐平郡、高阳郡。其每上阵迎敌必面带狰狞面具,最为人称道的便是邙山大捷:北周大举攻齐,洛阳围攻两月,北齐以段韶、斛律光及兰陵王高长恭为帅领兵援洛阳,与周军战于邙山,兰陵王领五百精骑杀入敌军,一战成名,成为北朝时期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一代名将,更有传世名曲《兰陵王入阵曲》。后因威名过重,恐高纬(北齐皇帝)忌,遂以行贿自秽,借病避获,但终不遂人愿,武平四年(公元573年),北齐皇高纬以毒酒赐死。兰陵王死后,其妻郑氏遁入空门,常伴青灯古佛了此残生。

传记:

    《旧唐书.音乐志》云:“代面出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剑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

    《北齐书》记载:除骁勇善战外,兰陵王还十分爱护他的将士,“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如此的和以待下,同甘共苦,令他在军中将士门的心目中很有威望。

    《北齐书》记载:有一次兰陵王上朝,“尝入朝而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然他也不以为意地“无所谴罚”,一斑可窥全,显而易见他平日对仆从是怎样的仁厚。

卫玠

——如珠如辉,如玉瑰丽

      卫玠——字叔宝,晋朝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出身于名门世家,祖父卫瑾乃西晋权臣,魏晋著名清淡名士及玄理学家,儿时被尊为“神童”,后以善谈名理而著,好书法吟风月,其性寡欲能让,喜愠不形于色,自小体弱多病。“八王之乱”卫氏满门祸殃,卫玠及兄卫璪、母王氏幸免于难,后卫家平反。入仕初任太傅西阁祭酒,后任太子洗马,娶名士乐广之女乐氏。公元209年,匈奴两次兵临洛阳城下,卫玠举家南渡,西晋风雨飘摇。其妻乐氏病逝于江夏(今武汉),后娶征南将军山简之女,于公元312年死于颠沛流离之中。

传记:

    《世说新语.容止》中有记载:卫玠有一位舅舅名叫王济,其容貌秀美,风姿俊爽,亦是魏晋一位颇有名气的美男子,可王济每见卫玠必叹:“如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世说新语.赏誉》中有一段清淡的故事:王家三子中的王澄,是西晋第一名士王衍之弟,官至荆州刺史,其才华卓著,恃才傲物,当时很少有钦佩之人,但每闻卫玠清谈庄子之道,会不禁为其才学惊叹倾倒。

嵇康

误堕红尘,可怜身在人间客

——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嵇康——字夜舒,三国时期魏国谯郡铚县人(今安徽省宿州市西),魏晋著名文学家、音乐家、书法家及思想家,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为“竹林七贤”精神领袖。嵇康幼年丧父,自幼博学多才,品性高洁而寡情,神形超逸绝俗极具清灵之质,有一兄名嵇喜,因嵇康满身光华如子夜明月,具当世之才的嵇喜相比既黯然失色。传魏晋文学家赵至,少年时于洛阳游学得见嵇康风姿,后多次离家为拜其为师,终得偿所愿。嵇康后娶沛穆王曹林之女(曹超曾孙女)长乐亭主曹莹,正始四年(公元243年),入仕拜中散大夫得曹氏重用,“曹马之争”政乱期间曾避政归乡,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独揽朝政,曹魏大势已去,嵇康避与之同流离朝隐居,后因缘际会得罪小人钟会,为其构陷,被司马昭处死,其在行刑前奏一曲千古绝唱曰《广陵散》,逝世多年之后,其子嵇绍入洛阳城,惊为天人,世人嗟叹乃有其父遗风。

传记:

     《世说新语.容止》中形容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将崩。’

    《世说新语.简傲》:钟士季精有才理,先不识嵇康,钟要于时贤俊者之士,俱往寻康。康方大树下锻,向子期为佐鼓排。康扬槌不辍,傍若无人,移时不交以言,康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作品:

琴歌

凌扶摇兮憩瀛洲,要列子兮为好仇。

餐沆瀣兮带朝霞,眇翩翩兮薄天游。

齐万物兮超自得,委性命兮任去留。

公子鲍

一个女人的疯狂迷恋,造就了因美色而得江山的千古传奇

——万物皆已陈旧,传奇恒久不变如星光闪耀。

      公子鲍——宋文公,宋朝二十三任君王,春秋末期宋成公之庶子,宋昭公之弟,深谙人心之道,德行仁义,礼于国人,公子时期已深孚民望,其形貌美而艳。早年襄夫人王姬(公子鲍之祖母)窥伺其美貌,欲通之,均不得其门而入,昭公九年(前611年),王姬命人杀死宋昭公于孟诸之薮,立公子鲍,是为宋文公。隔年(宋文公元年,即前610年),晋灵公派大将荀林父与诸侯出兵伐宋,追究此事,因王姬以金帛贿赂各诸侯,且宋文公深得民心,各诸侯均承其正统,此事遂不了了之。文公二年,昭公之子伙同文公之弟公子须等人密谋造反,后皆为文公以谋反罪论诛。宋文公在位二十二年,于公元前589年逝。

传记:

      《左传.文公十六年》——

        公子鲍美而艳,

        襄夫人欲通之,而不可,夫人助之施。

        昭公无道,国人奉公子鲍以因夫人。

宋玉

——美得成为一种罪。

      宋玉——又名子渊,战国后期楚鄢郢人(今湖北宜城),屈原之后词赋家,赋体文学鼻祖,其性高洁,好词赋,善音律。少时偶遇屈原,被其收为弟子带入鄢郢,后屈原被逐,宋玉任楚顷襄王侍大夫,遇舞姬莫愁,与之共谱《阳春》《白雪》传世名曲,莫愁女殉情而死,宋玉作《神女赋》以悼丽人。宋玉好谏善辩,曲高和寡,一度遭嫉恨之人诬陷,终被楚王流放云梦之泽(现临澧县),公元前223年,死于楚国亡乱之中。

传记:

    《登徒子好色赋》赋文所述简化为四字成语:邻女窥墙,即邻家少女隔墙窥视(宋玉)三年的典故。与潘安“掷果盈车”类似,后世多以此来形容女子对美男子的倾心与爱慕。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载: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作品:

    《神女赋》

       茂矣美矣,诸好备矣。盛矣丽矣,难测究矣。

      上古既无,世所未见,瑰姿玮态,不可胜赞。

      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

      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

      须臾之间,美貌横生:晔兮如华,温乎如莹。

      五色并驰,不可殚形。详而视之,夺人目精。

      其盛饰也,则罗纨绮绩盛文章,极服妙采照四方。

      振绣衣,披裳,不短,纤不长,步裔裔兮曜殿堂,婉若游龙乘云翔。

      披服,脱薄装,沐兰泽,含若芳。

子都

在时间的漫长与永恒里,褶褶生辉,让死亡也无能为力

——天下莫不知其娇也。

      子都——又名公孙子都,春秋初期郑国人,本姓姬,名阏,字子都,郑国宗族子弟,郑庄公堂弟。为郑国公族大夫,春秋第一美男子,武艺高超且善骑射,甚得郑庄公喜爱,其人性情复杂,亦正亦邪。隐公十一年(公元前712年),郑庄公欲讨伐许国,开战前夺旗定主帅,公孙子都不敌颍考叔,心生嫉恨,攻城时乘其不备射暗箭,颍考叔亡,后子都心生愧疚,夜夜买醉。郑庄公因颍考叔之死十分悲痛,出面指婚,将颍考叔之妹颍姝嫁与公孙子都,洞房花烛夜,颍姝含泪跪求子都帮其报杀兄之仇,子都醉中告之自己便是杀害颍考叔的元凶,深爱子都的颍姝两难中选择自杀,子都后随其而去。(子都其他死亡版本:郑庄公骂死,郑庄公逼死,颍考叔索命)

传记:

      《诗经.郑风.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孟子·告子上》 ——

        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娇也。

        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

潘安

无论历史的灰尘如何厚重,也一直侵蚀不了这个名字所象征的美

——刹那的惊艳,永生永世的流芳。

      潘安——古代历史里最著名的美男子,本名潘岳,表字安仁,小字檀奴,西晋著名的文学家,安晋荥阳中牟人士(今属河南),祖父任安平太守,父亲任琅琊内史。潘安总角之年以才著称为“奇童”,文采有着“岳藻如江,濯美锦而增绚”的盛誉,二十岁被封为司空掾,初入仕途因遭人嫉恨排挤滞官十年,后任河阳令,任职期间深得百姓爱戴,有“河阳一县花”的美誉,曾辞官侍母,后投靠皇后贾氏党羽,发妻杨蓉姬,其德功颜容不祥,却得潘安一生钟情,杨氏死后,潘安一世繁华落尽,一年后赵王司马伦兵变,贾后一党尽诛,赵王心腹孙秀趁机诬告潘安一干人等犯上作乱,于晋惠帝永康元年(公元300年)以谋反罪处死,并“夷三族”,其母亲与三个子嗣不得幸免。

传记:

      《晋书》中有记载:洛阳大道上,潘安所到之处,丽人皆连手萦绕,掷之以果。故才有“掷果盈车”的千古美谈,后世多形容女子对美男子的爱慕与追捧。

      《世说新语》中有一段男版东施效颦的典故:同为西晋著名文学家的左太冲,虽才华出众,但其貌不扬,效仿潘安挟弹驱车,故作潇洒行在洛道上,洛道丽人们皆朝他啐口水,左太冲狼狈而归。

作品:

      《悼亡诗其一》致亡妻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髣髴,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怳如或存,回遑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隟来,晨溜承檐滴;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