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在等待,永远在等待……”可以说,从确定了每年的7月21日为教育行走日开始,我们就陷入一种等待中。
这种等待,当然是针对文质老师和刀哥说的。
所以,我只能试着站在他们的立场,来想象一下这种等待的意味。
这种等待,既有对未来的期待,也有对参加的人的一种期许,更有对举办这样的公益活动的不确定性的些许担忧。
等到这一届教育行走结束,又开始等待下一届的开启。
昨天文质老师发朋友圈,他自己说要矫情一下。
他是这样写的:今年的教育行走是最难的一年,我真想找个树抱一抱,把眼泪擦在树叶上。
朋友们的评论如下:
——越难越有意义。
——别哭别哭,用树叶擦眼睛,眼睛会疼的。
——非常理解,感同身受啊!我想,我需要用棉花把那棵大树围起来吧,这样软一点。
文质老师自己评论:
——做只考拉。
——矫情一下,放松多了。
——有人说,今年难是为了明年更难。
自己调侃,自黑一下,的确可以放松很多。可是,这样的一项庞大工程,还真就不是那么简单的,它就真的体现一个字——难。
教育行走从一开始就确立公益性质,即不收参会老师会务费,还要给参会老师免费提供食宿。这不是政府行为,就是两位发起人的初衷。而目前举办的四届包括即将举办的这一届,都是秉承着这样的初心,让更多的人受益。
“难”就一个字,可是体现出来却是很多的地方。
找一个会场比较简单,但要给老师们找住宿,是相当麻烦的事儿,除非学校本身有学生宿舍。而今年的这一届,就是学校没有学生宿舍,需要到外面去找。好在,这个问题目前得到解决。只是,光有床可不行啊,需要席子、被子、褥子等,在盛夏也需要空调才可以,主办方花了不少心力克服了这些问题。这背后,不是有钱那么简单。
找愿意来做公益的专家,且这专家是可以给老师们带来更多讯息和方向的专家,也不容易。
接着是三百多号人的营员确认,那需要一个个去看,去核实。
接着是方案的框架和细节,还有那么多的分论坛,主持人,破冰晚会,结束的歌舞晚会,都需要有人扛着这些大旗。
甚至每位老师的出行安全,必须在考虑的范围之内。
这真是一件“心力交瘁”的事情,但这两位发起人到目前为止都在“全力以赴”。
在酒店呆了半天,中午出去随便吃了点,便奔赴报道地点。
天真的很热,在室外站不到两分钟就汗水直流。到达报道地点,往里走了好几分钟,到达女生宿舍底楼,报道地点就在这里。
一进去,两位发起人都在。有朋友拍下文质老师的照片,说是“默默关注”,他们岂止是默默关注呢?
和他们打招呼,寒暄。去年10月见过文质老师,去年11月见过刀哥,再见依然是熟悉的,愉悦的。
呀,小豆子、兰姐、猫校,都在。
报道,领取饭票,营服,一切都有条不紊。
然后回酒店,等待晚上的破冰晚会。
破冰晚会,我参加了第一个节目:行走有你。
主持人晓霞和刀哥都说:这是专业的草根班子。
的确如此,所有的排练都是在微信上完成的。现场,我们只进行了走位而已。大家各尽所能地朗读、演讲、歌唱,甚至按摩,只要你愿意上台,舞台就是你的。
今年的破冰晚会我很欣赏专门设置的“刀的一年”和“文质的一年”。PPT很有创意,透露出浓浓的成长味道。
刀哥说:“做了第五届还是想着做第六届第七届。还是要走更多的路见更多的人。”其实本意是让他吐槽,但他用了这样一种自我鼓励的方式吐槽,让更多的人随着他们前进。
文质老师调侃他的微信失联,他说:“记忆放在哪个平台都不可靠,只有放在自己的内心,放在自己的行动中。”他还说:“我们以后见面要说这两个句子,一是你瘦了,二是你更漂亮了。”他小跑着上台的,他说要把这种会开成运动会,也只有这种晚会才是不知道接下来要发生什么的。
这些所有的过程都是在等待,等待那个变得更好的自己。
所以,今天晚上好好休息,在回味中等候明天的“正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