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童麻麻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连刷几个爆点新闻。
而这些爆点新闻,除了对当事人的心痛和惋惜之外,也让人们的目光重新转回到对抑郁症患者的关注。
“我走是因为,没人为在深渊的我伸出手”
世界卫生组织曾统计:在全球共3.5亿名抑郁症患者中,中国就占了1亿多,其中最多的就是少年和青年。
回顾关于抑郁症,小童麻麻想起一件很让人心痛的事情。
在前些年的夏天,有位女孩爬上了一座高楼的顶层,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位女孩是因在几年前备战高考时被班主任猥亵,后患上了抑郁症离开了校园。
那段时间,她几番挣扎想要离开人世,后来都挺过去了。在爬上高楼后,也曾犹豫过,所以在楼上待了5个多小时。
这些犹豫,其实证明她还是留念人世的。假如当时有人开导她,那么她可能就不会纠结了五个小时后终身一跃了。
很遗憾,但她等来的只是围观者的嘲讽和催促。
在视频中,更加有人在楼下喊“怎么还不跳”,“把驴都怂栽倒了”,还不时有围观者的嬉笑声。
最后,这位女生从高楼上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舌头无骨,但能伤人,更能取人性命。
你根本不知道对方经历了什么,就不要随意评价他们。
他们的一些被轻视的异常,实际上正是一个绝望的灵魂发出的求救的呐喊。
当信号一直被忽略,他们便会放弃求救
2017年的一天,16岁的英国少女Maisie同妈妈告别后离家,一夜未归。
第二天凌晨,警察在附近的森林中找到了她的尸体。
家人怎么也接受不了自己女儿自杀的事实,因为在别人眼中她一直是个活泼开朗的人。甚至在出门的那天早上,Maisie还在高兴地跟家人讨论暑假旅行的计划。
“我们讨论得那么开心,阳光也非常好,我们还一起去给Maisie买了墨镜。她非常喜欢,对整个夏天都充满期待。”
但是在整理遗物时,她的姐姐却找到了一张纸条。
正面写的是:I'm fine(我很好)。
而当姐姐把纸条倒过来,却发现上面写的是Help me(救救我)。
他们也曾发出求救的讯号,可是都被忽略了,所以他们离开了。
如果我们早点发现,是不是结果就会不一样了。
《中国青年报》曾经报道过一则新闻:
46岁的爸爸有个21岁的儿子因为工作不顺利,有了自杀的倾向,加入了“约死群”,没过多久就自杀而亡。
后来父亲潜进“约死群”调查,发现群里大部分都是90后,甚至在分享如何“轻生”。
为了挽救他们,他加了55个有自杀倾向的好友,开始倾听和劝说。
后来他知道,这些想轻生的人要么就是父母不理解自己,要么就是得了抑郁被别人当怪人。
在不断的劝说和倾听之后,一个月时间内,他劝说近20人放弃自杀的念头,协助警方救回4个正在实施自杀的人。
后来这位父亲说:“很多人只是缺一个关心自己的人,轻轻拉一把就能回来,他们内心很孤独,缺少温暖。”
其实在我国,很多人对精神障碍有种强烈的羞耻感,许多父母更是将抑郁症与精神病画上了等号。
所以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常常被人打上“内向”、“不懂事”的标签。
但是我们都需要明白,掩耳盗铃不等于没有铃。
“用刀横着割腕会疼,竖着割会死”
根据世卫组织发布的《全球青少年健康问题》报告,抑郁症已超越艾滋病毒、艾滋病等,成为全球青少年致病和致残的头号原因,15-34岁人群死亡原因的第一位。
人前欢笑人后落泪,关于抑郁症,我们永远也无法体会抑郁症所带来的痛苦,抑郁症患者对这个世界到底有多绝望。
曾听过一位抑郁症的青少年说过:
得过抑郁症自残自杀次数多的人都知道,用刀横着割腕会疼,竖着割会死。
其实全国有数以万计的抑郁病人在人群中以正常的身份活着,他或许是让座给你的人,或许是路上扶了你一把的人,又或许是不经意间微笑跟你搭话的人。
而导致孩子抑郁的原因可能跟生长发育、学业压力、同伴压力、家庭环境等等挂钩。
家长需要明白,焦虑、抑郁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必须通过的关卡,这个时候他们更需要理解和接纳。
那么家长发现孩子的异常举动和厌世的时候该怎么做呢?
首要做的是给予多的关爱和支持,然后寻求专业的帮助给孩子正确的治疗。因为医疗可治疗80%以上患有抑郁症的青少年。
其次是让他们有适当发泄的地方,例如适量运动与健康饮食对减轻抑郁症都有帮助。
最后是永远不要忽视孩子的任何反常表现。因为他们每一次的异常行为,可能都是在用尽全力向你呼救。
希望每位个人都能发现郁抑症患者向人们发出的求救信号。
希望家长都能意识到儿童抑郁症的严重性,也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健康阳光地长大。
—end—
更多优秀的童书推荐和教育方式、育儿分享,可以留意公众号:童童树
还有育儿干货满满的宝妈交流群:bangongshi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