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时,贾雨村正拿着“宗侄”的名贴来见贾政。贾政看了妹夫林如海的荐书,将贾雨村请进了书房。
2 贾政喜欢和读书人交往,见贾雨村相貌魁伟,言语不凡,便满口答应尽力举荐,帮助贾雨村复职。
3 当晚贾母传饭,凤姐拉黛玉入座。黛玉见舅母和嫂子都站着,于是再三推让,贾母说:“舅母、嫂子都不在这儿吃,你是客,应该这么坐的。”
4 贾母让王夫人坐对面,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也依次入座。
5 李纨、凤姐站在一侧捧饭进羹,旁边丫鬟们分别执着拂尘、漱盂和巾帕,外间伺候的丫鬟媳妇虽多,却连声咳嗽都听不到。
6 静悄悄地吃完饭,立刻有各人使唤的丫头送上茶来,接着,大家用漱盂漱了口。
7 一个丫头进门回话:“宝玉来了。”黛玉微微一愣,立刻想起二舅母王夫人的话:“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去庙里还愿去了,你以后不要理他…”
8 黛玉正想着,有位公子来给老太太请安。贾母笑着说:“今儿有外客来,还不快见见,这是你妹妹。”
9 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个妹妹,料定是姑妈的女儿,赶紧过来作揖。
10 二人见过礼,宝玉对贾母说:“这个妹妹我曾经见过”“又胡说。你什么时候见过?”宝玉说:“虽然没见过,可我看着面善眼熟,今日就算久别重逢吧。”
11 宝玉问黛玉叫什么?有没有字?黛玉说无字,于是,宝玉说他要送她一个字:“《古今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这位妹妹眉间若蹙,取颦颦二字极妙。
”12 宝玉又问黛玉有玉没有?黛玉知道宝玉有块与生俱来的玉,便说:“想来,那玉定是世间稀罕之物,岂能人人都有?”
13 宝玉听了,登时解下那玉,狠命摔在地下:“什么稀罕之物,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如今来了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它不是什么好东西,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
14 黛玉见状暗想:“今儿才来就惹出宝玉的狂病,若是把玉摔坏了,岂不是因我之过。”想到这里,不由伤心起来。
15 贾雨村得贾政协助复职候缺,不久,谋补了应天府。一到任就遇到一件人命官司,两家为争买一个婢女,各不相让,拳脚相向,殴伤人命。
16 原告泣诉:“小人的主人冯渊买了个丫头,不想是拐子拐来的,他同时又把那丫头卖给了薛家,我家主人得知后去薛家索要,被薛家豪奴打死。小人告了一年状,竟无人作主…”
17 雨村听了大怒:“竟有这样的屁事,打死人,就这样白白的走了。”雨村正要发签拿人,桌边的门子向他递了个颜色,雨村迟疑地停了手。
18 退堂后,雨村把门子带到密室问话,门子说:“老爷一路加官进禄,八九年你就忘了我吗?”雨村一时想不起来在哪见过他。
19 门子轻声说道:“老爷真是贵人多忘事,不记得当年葫芦庙的事了?”雨村一震,他想起了自己穷困时,寄居葫芦庙的往事。他就是当年庙里的一个小沙弥。门子说:“你走后,葫芦庙就被一场大火烧毁了,于是我蓄发来到了这里。
”20 雨村忙问何故示意不让发签,门子说:“老爷荣任到此,就没抄一份本省的护官符?”雨村不解:“何为护官符?”
21 门子取出一张写着本省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本案告的就是四大家族的薛家。这且别说老爷知道这被卖丫头是谁?
22 雨村说:“我如何得知?”门子说:“算来还是老爷的大恩人呢。她就是住在葫芦庙旁的甄士隐老爷的千金,叫英莲。”贾雨村骇然:“原来是她。”随后不语。
23 次日坐堂,雨村祥加审问,了解到冯家不过是想多得些烧埋费用。而薛家仗势欺人,偏不相让。因此踌躇不决。为保自己前程,雨村徇私枉法,胡乱判了此案。冯家多得了许多烧埋银子也就不说什么了。
24 那买了英莲打死冯渊的薛潘,因幼年丧父,寡母溺爱纵容,虽家财万贯仍一事无成。每日斗鸡走马,游山玩水。
25 薛蟠趁胞妹薛宝钗进京参选才人,带着母亲妹妹进京。惹的人命官司他视为儿戏,以为花了几个钱就没事了。薛蟠母亲与贾府王夫人是同胞姐妹,因而前来相会。
26 薛母和儿女拜见贾母后,贾母留他们住下。
27 宝钗与迎春、探春、惜春姐妹相互见礼。
28 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看到宝钗谈吐大方,容貌娇好,不禁微微醋意。宝玉浑然不觉,领着黛玉来见宝钗。
品评:曹雪芹通过贾母的普普通通的日常一餐,就揭示了儒家礼仪对封建社会的建构之术。贾母客客气气之间,已彰显其尊贵地位。那种上下尊卑,主仆关系,就是通过日常仪式,将每个人的行为规范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框架中,你在日常礼仪中已然“低头”,那么客客气气与强势压迫又有何分别呢?虚伪中,尽显统治者的文明与“仁爱”。如此儒学,又怎会有哪个朝代的统治者不爱呢?这就是“克己复礼”之道。
本册的另一个故事是雨村判案。“护身符”乃无形之架构的“有形描述”。“现代法”之本质,已内涵平等之思想。失去平等之“宪”,行不上大夫之法实为“虚伪之法”。持续几千年的精致农耕文明,已将这种虚伪之法灌入子民的血液。即便今日之开明,“红头文件”依旧透出文化底色,“雨村们”为保乌沙,才有“武汉悲剧”。护身符乃千年传统,无法一日根除。曹雪芹就是以见微知著的方式暗示“衰败之必然”的深层变量。我们何不视为警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