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制度,常有变革,才成今之体制。
大学同学B给我抱怨,说现在的老师太不通情理,明明上的课没有一点用处,也不愿意放同学回去做些有意义的事,非要守着什么打考勤。却从没有想一下打考勤的本质是什么,不就是让我们好好学习吗,把我们困在教室里就能好好学习了吗?
这就深深地引发了一个问题,一个关于制度的问题。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可是,有了规矩,有时候却会阻碍人的个性发展。
我们每个人小时候大多数心里都会有一个梦想,有的想当科学家,有的想当画家,有的甚至想像三毛一样当个拾荒者。
不管是啥,总之可以随心所欲。
后来大了,家里人都想我们当医生老师,20岁开头的我们也仍然是不服气的。
再后来,吃了人生的苦,就不管什么梦想了,只要能稳定的有饭吃,就满足了。
其实想想那些老师,其实也并不想把我们困在教室里听她讲味同嚼蜡的专业知识。
谁在小的时候不是想成为一个有趣讨学生喜欢的老师呢?
她也是被体制所困的一分子。
像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里的别里科夫,喜欢上了活泼的华连卡,却因为一次偶然让华连卡看到自己从楼梯上摔下的窘境,便卧床不起逐渐病倒了。
社会一直都是需要规则,从原始部落的公有制到现在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没有制度,不足以论成就,没有制度,不足以论和平。
我曾经有段时间在市一中读书,那是一个制度极其严苛的学校,每天不睡觉都做不完的作业,还有晨跑和几天一小考每周一大考的军事化管理。
而我们的年级主任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没有纪律的军队怎么打胜仗。
由于高压化的管理,每年都有学生经不起压力而跳楼。
可是没有那样的管理,可能也不会有那么高的升学率。
体制化,体制化,没有体制,就没有国家,体制,就是牺牲少数人成就多数人,是不得已而为。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就诠释了对于体制最好的解读。
老布习惯了体制,被假释后觉得自己的生命失去了意义,没有体制化的任务,便没有了人生的追求,不久之后他就自杀了。
而安迪,虽然被冤枉关进了监狱,却从来都不忘初心。中午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才智,挖通了地道谈了出去,还得到了监狱长的一笔污钱,控告了监狱长的罪行。
而瑞德,虽然并没有反抗过体制,却从没忘记过自由的感觉和魅力,最终也重获新生。
三种对待体制不同的方式,却获得了不一样的人生。
人,并不是生而自由,却可以为了自由奋斗,既然无法选择让体制尽如人意,那就在原有的体制下匍匐前进,直到你有底气挺起脊梁。
曾经看过一些文章,多是谈想离开体制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后来穷困潦倒,被命运抽折了腰。
我想说的是,只有你有了面包,你才可以谈梦想。有了经济独立,你才可以谈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