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漫漫前路有几多风光24

来源:花图问答
漫漫前路有几多风光24

小漫在山谷里找一块地,整理出来种花。地整好了,到村子里找到几种花:落地生根,叶子埋在土里,就可以生根长出枝叶;太阳花,这种花小小的,开花时,太阳光照射的时候花瓣张开,太阳下山时,花瓣会合上,在一家人的老房子的房顶上的瓦片,小漫找到它们,它们依赖瓦片上积存的一点尘埃,就努力开花;其他还有芦荟、菊花、玫瑰、指甲花。数一下,已经有六种了。小漫满心欢喜的给它们浇水,期盼它们能种活。等到有机会外出得到其他花再让这片花地丰富起来。

国庆节到了,杨慕提前给小漫打过招呼,他会带两个朋友一起来红鸟住三天。小漫看着毫无特色的村庄,到时候时间怎么过,怎么招待客人,上山的路她和谷风才修一点点。杨慕叫他不用担心。

小漫站在村口,等他们到来,看着杨慕的车有点费劲的爬上一个陡坡,然后把车停在村子的停车场。杨慕带来的是两个和他年龄差不多的人,一男一女。小漫帮他们拿行李,向她住的房子走去。十月的阳光异常灿烂,小漫的心情有点不安。

用过午餐之后,小漫建议他们先午休一会。杨慕他们确实需要休息一下,反正也没有什么着急要去做的事情。

杨慕带来的朋友是王先生和他夫人。他们三人都穿着休闲装,小漫和杨慕说过最好穿长裤,因为蚊子比较多。

休息过后,杨慕领着他们到村子里走一圈,回来坐在屋子门口聊天。村子里的屋子大部分是泥砖瓦房,只有三间是楼房,瓦房都还保存完整,整个村子看起来还不至于成一个废墟。

王先生:“我这么大了,从来没有在山村里住过,真正的开门见山,空气清新,感觉非常好。”

王太太:“这里很安静,没有汽车驶过的声音,没有“嗡嗡翁”的人声,没有急匆匆走来走去的人。”

小漫知道王太太说的车声、人声。她以前试过住在一条小街边的房子里,她住的是二楼的一间小房间。每天早上六点,楼下拐角处的早餐店就开门营业;在路边卖猪肉的小哥,大声热情招呼客人,在案板上“嘭嘭嘭”砍骨头;车来人往,热热闹闹,一整天。晚上,宵夜店,两点钟客人还在喝酒划拳,宵夜摊静下来,整条街才静下来;三点半,清洁工阿姨大扫把扫街道的“唰唰唰”声就会如期响起。六点钟过后,还没有经过沉睡的小镇就又慢慢热闹起来,充满活力。大家忙于上学、上班、买菜、吃东西、去医院、去运动、去办事等等。

杨慕:“这里的村民他们为什么会舍弃这个村庄呢,当年他们的祖先肯定是在原来的地方生活不下去了,才搬来这个地方,这样才有多一些的田地耕种,才可以活下来,一开始来定居的时候肯定特别辛苦。”

小漫:“这个村子是由一户人家发展起来的,有十户人家。公路修到了这里就没有再通往别的地方,听说大家都是外出工作了,在外面置办了物业,有些在县城,有些到远一点的大城市。老一辈的已经太老,做不动农活,年轻人又不愿意守在农村,就这样他们把村子出租,房子还保留,他们偶尔会回来打理一下房子,以后不知道会不会又回来耕种他们的田地。”

杨慕:“我挺喜欢这里的,但要我真正长时间生活在这里,像小漫一样,我还没有问过自己这个问题,我不知道还能不能重新拿起锄头去锄地。”

小漫:“看各人喜欢吧。但肯定是在城市生活好,各种各样好吃的东西,各种娱乐场所,生活上更方便,更丰富多彩,还有我不知道的种种。但是我自己比较喜欢过简单一些的生活,吃、喝、穿这些都可以简单一些就可以满足,其实在这里生活,缺的是可以说话的人。”

杨慕:“那我多点来陪你聊天,这个事情交给我。”

小漫:“你这么远,我不敢劳你大驾。”

太阳落到村子里那座最高山峰的后面,光线暗下来,暮色青青,山的轮廓变得模糊。

杨慕跑来帮忙小漫张罗饭菜,谷风只得出去陪客人说话。

杨慕第一次细看厨房,烧柴的灶台有三个窝,分别是烧水、煮饭、炒菜的,炒菜的锅很大。水是自己用水管从山上接回来的,流到一个大水缸里面,估计就是司马光砸缸救人那种缸。砍好的木柴堆在一角。

杨慕挽起袖子,让小漫管火,他来煮菜。

小漫往灶堂加好柴后倚在门边,看杨慕煮菜,她的思绪轻飘飘的,笑容慢慢在她脸上荡漾开来。

杨慕装好一盘菜,扭过头来看小漫,迎上她的目光,看到小漫特别的眼神,内心为之震动。

小漫如从梦中醒来,赶紧头一低,走上一步接住杨慕拿着的菜,端出外面,收拾饭桌叫他们准备吃饭。

饭后,小漫拿出她自己浸泡的梅子酒,给每个人倒上一杯。村子里是漆黑漆黑的,天空中却繁星满天。躺在床上,小漫极力排除头脑里一个念头,想着大海的波涛拍岸,一下,又一下,睡着了。

第二天一早,小漫又看见一只红鸟停在不远处的一棵茶树上,正想追着它拍下一张照片,不料它又飞远了。

小漫给他们讲因为她看见这鸟儿,所以她给这里取名“红鸟”。但她总看不清,似乎是尾巴红色,又似乎是除翅膀外都是红色的,不知道每一次看到的是同一只还是有很多只。

杨慕好几次投过来探询的目光,小漫坦然的看着他,展颜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