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积极的情感,示范给你的孩子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青少年儿童中,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困扰。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的数据,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今年7月12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加强专业支撑和科学管理,着力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
什么因素影响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为什么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物质丰富的今天,青少年却缺乏意义感和幸福感?家庭和学校又应该如何发力,有效提升青少年的意义感和幸福感?在近日召开的第五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青少年心理健康论坛上,与会专家就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以及如何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进行了探讨。
家庭要为青少年提供心理营养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梅玲认为,应该用成长型思维模式看待青少年心理发展。她指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心理也在发生变化,家长不仅要给孩子提供物质营养,也要给孩子提供心理营养,让孩子变得自信、积极、坚毅。
张梅玲介绍,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经对00后群体作过一个调查,发现相较于80后和90后群体,00后这一代知识面更广,但学习基础不扎实,部分孩子学习动力不足。此外,00后群体人际交往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普遍比较薄弱。
张梅玲指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家庭,因此,提升孩子心理素质,为孩子提供心理营养的主体首先应该是家庭。张梅玲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跟家庭的关系非常大,培养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首先应重视家庭教育。”现在的家长都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但问题是很多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向不正确,最常见的一个误区是,很多家长不能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更不能接受不完美的孩子,他们对孩子期望过高,希望子女是人中龙凤。
张梅玲认为,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孩子很容易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尽管家长认为把爱都给了孩子,但孩子感到的却只是压力。因此,要保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家长首先要找到正确的教育方式,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让他做最好的自己。
张梅玲特别强调,在孩子的心理营养中,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很多家长在培养孩子自信心方面没有做好。张梅玲指出,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需要注意三点:一是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对孩子的帮助一定要具体,不要说空话。“比如说当孩子背不出课文急哭了,家长需要做的是教给孩子背诵的方法,帮助孩子快速记忆等,而不是空洞地为孩子‘加油’。”帮助孩子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让孩子知道虽然有困难,但是也有办法克服,这实际上是在培养孩子心理免疫功能,将对孩子终身有益。
第二是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能脱离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让其超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张梅玲表示,家长如果对孩子要求太低或太高,脱离了孩子的最近发展区,都会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认识,影响孩子的自信。
第三是家长总会下意识地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张梅玲说,家长自认为这都是为了孩子好,但其实比较的过程会让孩子感到自卑,影响孩子自信心。“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不需要互相比较,就好像不需要拿咖啡去比较清茶,也不需要拿小草去比较大树。”
“空心病”是因为缺乏积极的情感
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曾撰文指出,当代学生中很多人患有“空心病”,他们从小都是最好的学生,最乖的学生,但是他们却有着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不知道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督导、博士刘朝莹表示,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不可避免地会经历困难、痛苦和压力,但大多数人的内心都有一些积极的情感让自己能跟这些困难、痛苦和压力抗衡,有力量坚持下去。她说:“积极的情感恰恰是现在很多孩子所缺乏的,而家庭可以赋予孩子这种情感。”
刘朝莹认为,家庭的重要作用在于当孩子在遇到困难时,想到自己的父母,就会觉得“有他们在,我就不怕了。”父母应该是孩子的港湾,支撑孩子去面对困难。家庭对于孩子积极的情感的培养非常重要。
刘朝莹建议家长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一些愉悦的时光,创造一些开怀大笑的时刻,让孩子能够终生难忘。
在多年从事家庭治疗的过程中,刘朝莹发现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状况:在一个家庭中,家长非常爱孩子,但爱的方式却非常“怪异”,可以说是“爱不到点儿上”。她说,“就像小白兔去钓鱼,却拿胡萝卜当鱼饵。家长经常倾其所有,然而给孩子的东西却不是孩子想要的。家长觉得自己掏心掏肺地对孩子好,孩子却觉得家长不关心自己,因为孩子想要的可能是另外的东西。”
因此,刘朝莹认为家长需要学习如何去跟孩子沟通,找到孩子真正喜爱的东西,以及学习表达自己的愤怒。
“家长需要考虑清楚,什么事情值得愤怒,什么事情其实没有必要发火,当家长意识到可以选择的时候,他们跟孩子的关系就开始变得更好了。”刘朝莹说。在表达愤怒的情绪时家长也需要学习一些方法,“比如可以使用比喻的方法,将自己的情绪描述出来。”刘朝莹举例说,“有一个家长让女儿吃完饭去写作业,但女儿没去,于是家长说,我的耐心就像我碗里的饭,很快就要没有了。女儿听了后,过来看了看家长的饭碗,然后就转身回房间写作业去了。”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不仅创造了积极的情感,也给孩子起到了示范作用,让孩子学习到如何应对负面的情绪,如何用幽默的方式处理冲突和矛盾。这些方法都会成为孩子人生中的财富。
采用“朋辈教育”和“有趣的课程”
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积极天性研究中心理事、北京卓育英才联合创始人曹畅发现,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听不进家长的话,却很在乎同龄人的看法,希望得到同龄人的肯定,也会想要模仿高年级同学的行为。因此,在学校开展团体疗愈的教育方式,对促进青少年心理发展很有裨益。他介绍说,团体可以是一个学习团队,或者叫学习共同体。团体疗愈的教育方式是让一个学习团队里的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彼此分享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实现共同成长,这种方式也叫作朋辈教育。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朋辈教育常常比家庭教育更行之有效。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